《中國礦業報》刊登分析指出,目前鋼鐵行業內發生一些新動向,其效果將在今后幾年的鋼材市場上體現出來。
鋼鐵龍頭企業重組再現
寶鋼集團現有產能2000萬噸,根據寶鋼董事長謝企華6月份提出的目標,“2010年普通鋼產量達到4000萬噸,不銹鋼300萬噸,進入世界前3位(保守估計),甚至問鼎世界第一”。近期寶鋼向馬鋼輸出管理,雖然動作隱蔽,但據有關人士分析,其指向是合并重組,其目標是做大做強。而鞍鋼和本鋼的重組傳言再現,預示著又一個年產1700萬至1800萬噸規模的特大型鋼鐵集團的出現。
合資建廠或外商獨資建廠
國內鋼鐵企業與國外同行合資建廠,最典型的是寶鋼與新日鐵合資建設1800毫米冷軋工程及本鋼與浦項在本鋼合資建設冷軋生產線。這些生產線的產品均是國內市場急需的,可以替代進口的汽車用鋼板、高檔家電用板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冷軋產品。對國外鋼鐵企業來說,可通過合資向我國需求巨大的高附加值產品市場滲透;對國內企業來說,有利于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提高產品檔次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民資進入冶金行業
上海復星集團注資16.5億元于南京鋼鐵集團,并與建龍合資建設寧波建龍鋼鐵公司。對鋼鐵國企而言,民資進入是推動機制變革的動力,通過引進巨額的民間資本,改企業性質為非國有控股,最終采用和實現“調整資本結構、理順勞動關系、降低企業負債”的“三聯動”方案。而對民資來說,鋼鐵業已不再是資金和技術壁壘極高的投資行業,民資先融入中低端鋼鐵業之中,再逐步積累行業經驗向中高端領域發展,為今后淘汰落后產能打下基礎。
“貼牌”生產方式出現
“貼牌”生產指擁有極高品牌價值和市場資源的企業委托其它同類產品生產廠家,有效利用其資源進行生產,并直接貼上自己的強勢品牌商標。
進行“貼牌”生產的企業必須在生產技術、工藝流程、企業管理、員工素質、質量控制、生產效率等方面達到品牌輸出者的要求和水準。典型案例為廣東佛山的高明基業冷軋借力寶鋼,成為寶鋼第一家虛擬工廠。高明基業作為一家新興冷軋企業,通過與寶鋼合作,借助寶鋼南方公司暢通的采購渠道和成熟的銷售平臺,大大縮短了與市場的磨合期,且今后既無“斷糧”之憂,又規避了巨大的市場風險;對寶鋼來說,不花一分錢將高明基業變成自己的鋼材加工基地,豐富了寶鋼在華南地區的銷售品種,滿足了寶鋼南方用戶多層次的需求,對寶鋼穩定南方鋼材市場具有相當大的戰略意義。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更多鋼鐵新項目的誕生,市場競爭越發激烈,貼牌生產的形式還可能更多地出現。
流通企業向生產/加工經營型發展
近1年來,我國鋼鐵流通企業從純貿易型企業,向生產/加工經營型方向發展,通過自辦鋼廠來增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流通商建設的工程主要是一些板材深加工生產線,如剪切平整線、冷軋和彩涂等生產線,既增加了銷售品種,又獲得了比銷售熱軋卷更高的利潤。
外商推進在華業務
外商加緊在我國市場的擴展,他們通過升級辦事機構、設立服務中心等全面推進在華業務。如浦項將把其設在我國的機構“浦項中國本部”升格為“浦項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投資2600萬美元在江蘇省昆山設立汽車用板加工中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