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500強可以看出,美國的大多數富人中,一部分是用傳統的開店方式起家,并不斷再投資,擴大經營規模,最后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開許多家連鎖店。他們是靠多年來每家連鎖店穩定盈利的疊加,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巨大財富,像麥當勞、沃爾瑪百貨連鎖等。另一部分是靠技術起家,經過多年的技術革新、適時推出新產品以及良好的營銷策略,逐漸成為富翁。這類的例子有微軟、英特爾和寶潔公司等。一句話,在美國,大多數的富翁都是靠搞實業起家致富的,他們很注重自己的名譽以及企業的信譽,也因此受到尊敬。
同美國的“創業型富翁”相比,歐洲的“繼承型富翁”居多,其財產大部分都來自祖輩和父輩等家族成員。據統計,在歐洲最富有的400人中,大部分靠繼承遺產起家。在各行各業的“繼承型富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王室成員。例如,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天生”就擁有3.4億歐元的財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則有3.1億歐元。歐洲富翁中不乏女性,在入選歐洲富豪榜的400人中有42名婦女。以法國首富、世界第二女富翁利利雅娜·貝當古為例,當她從去世的父親手中接下歐萊雅集團的帥印時,其家族資產已達200億歐元。希臘船王亞里士多德·奧納西斯的孫女今年僅14歲,卻擁有12.75億歐元的資產。已故米蘭時裝大師范思哲的侄女阿萊格拉剛滿13歲,已擁有18.5億歐元的身價。
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
歐洲的富翁們并非都是生下來就腰纏萬貫,也有人屬于“創業型富翁”,尤其是俄羅斯富翁。在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今年年初公布的全世界億萬富豪的最新名單中,俄羅斯的富翁人數排在歐洲國家中的第二位。據報道,俄羅斯富豪中的大部分靠石油起家,他們在俄羅斯政府將石油業私營化時,以極低的價格購買到石油資產,并以此發財。以俄羅斯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霍多爾科夫斯基為例,他從上世紀90年代倒賣假酒、牛仔服和計算機開始,到經營投資銀行和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幾年間聚斂資產200億美元,從一個無名小卒一躍成為富可敵國的大款。
金融大鱷索羅斯
美國貧富不均嚴重;歐洲稅收有利窮人
美國采取的是低稅收和低福利的政策。歐洲各國采取的是高稅收和高福利的政策,尤以挪威、芬蘭和丹麥最為突出。在稅率的起點上,歐美的基本稅率(最低稅率)起點差別還不太大,但在高收入時,兩者的差別卻很大。在法國、英國和北歐國家,最高稅率可達80%,也就是說,你的高收入可能正拿到手的只有20%而已,其余的80%則以稅金的形式都交給了國家。而在美國,年薪10萬美元的大約交25%的稅款;年薪30萬美元以上的,先交上9萬美元的一筆稅款,超過30萬以上的部分,也只交39%。這樣,在美國,兩頭大,中間校在富人越多越富的同時,窮人也相對的越多越窮了。
沃爾瑪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斯科特
有別于美國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歐洲各國紛紛拿富人開刀,推行并實施其高稅收政策,用富人的錢去營造高福利的社會,因而導致社會財富的趨向平均化。因此,歐洲社會中間大,兩頭校歐洲的富人較難大富特富。一方面,富人和他們擁有的財富較少,另一方面,在貧窮線以下的窮人的比例較美國來得校遵紀守法低調做人;講究節儉熱心公益美國富人的法制觀念、社會意識以及對國家稅收的認知較強。他們寧愿去投資公益和慈善事業,以不違法的方式巧妙地避稅,也不愿意絞盡腦汁偷稅而壞了自己的名聲,甚至坐牢。
“股神”巴菲特
同美國的富翁相比,歐洲的有錢人處事比較低調,不愛拋頭露面!拜喬ゴ笸酢泵灼淞止镜那翱偛酶ダ仕魍摺っ灼淞窒矚g居住在平靜、單調的法國外剩他不僅很少參加社交活動,甚至還拒絕接受法國元首授予他的榮譽勛位和勛章。歐洲最大的電腦配件商、德國媒迪翁公司老板蓋爾德·布拉赫曼除了參加股東大會外,根本不拋頭露面,記者們甚至難以找到他的照片。至于歐萊雅的利利雅娜,她自1995年起就退居幕后,只擔任公司董事會的成員。公司的很多人從未見過她,媒體想跟她約一次采訪更是沒戲。
歐洲富翁比較勤儉,不講奢華,視財富為身外之物。據了解俄羅斯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的人稱,霍氏生活樸素,穿西裝從不打領帶,佩戴一塊塑料表帶的普通手表,完全沒有俄羅斯首富的派頭。
英國首富威斯敏斯特公爵
對于富可敵國的有錢人而言,數十億甚至上百億歐元的財產是自己無法獨自享用的。許多人除了將自己的財富傳給子孫外,也在社會公益事業上投資不菲。法國皮諾春天集團總裁弗朗索瓦·皮諾擁有資產45億歐元,他在安排這筆資產時僅將一半留給后代,另一半則用于投資青年培訓計劃等社會事業。為了促進天主教和不列顛文化的傳播,酷愛藝術的皮諾投資20億歐元,在塞甘島建立了一個現代藝術室。用他自己的話講,這是“將他從社會中得到的回報給社會”。
利利雅娜雖然是歐萊雅的掌門人,但她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以其父親名字命名的“貝當古—舒埃勒”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每年都會向公益事業捐贈300萬至600萬歐元,主要用在人道主義、醫學研究、文化領域及歷史遺產保護等方面,是法國獲得捐助最多的基金會之一。
俄羅斯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
只要自己過得好;不管別人多有錢
美國的大多數民眾心態很正。他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一樣,從而導致生活方式也會不一樣。一般民眾有他們自己引以為豪的生活方式,富人則有富人的生活方式,兩者互不干涉。并不能說,富人的就一定更好,因為富人也有他們自己的許多問題,“美滿生活”的定義就是見仁見智,只要自得其樂即可!
面對有錢人的富甲天下,歐洲百姓的態度同樣平靜。法國的一家社會調查公司幾年前在因特網上就相關問題進行了一次調查,42%的被調查者對富翁的財產表示認可和尊重,近一半的人則表示事不關己,無所謂。法國社會學家布利斯庫認為,同美國人相比,歐洲人對待財富心態更為平衡,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歐洲的“暴發戶”較少,許多富翁的財產都是家族中幾代人的累積,這比那些鉆社會空子而一夜致富的人顯得誠信許多。另一方面,歐洲的社會福利制度完善,收入越多繳稅越多,偷稅漏稅現象不很嚴重。從某種意義上講,由于富人的納稅是窮人的社會保障來源,大家也就逐漸形成了“只要自己過得好,不管別人如何風光”的想法。
德國首富阿爾布萊希特
當然,也有人認為目前的社會發展方式使貧富分化日趨嚴重,最激烈的幾場反全球化運動也都發生在歐洲,例如2001年針對意大利熱那亞的八國峰會的抗議游行等,但這種“嫉富如仇”的情況在歐洲社會并未占據主導地位。
|